摘要:開元通寶的鑄造,開創(chuàng)了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從而結(jié)束了錢幣以重量為錢文的歷史,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zhuǎn)軌。這是繼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貨幣后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板X”,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
中國的貨幣,自秦始皇滅六國之后才真正得到統(tǒng)一,象征著“天圓地方”圓形方孔的“秦半兩”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自此之后,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以重量為錢幣名稱的銖兩錢幣(如秦半兩錢、漢三銖錢,五銖錢等),通行后世,流傳了700多年,直至唐武德四年開元通寶的發(fā)行。
開元通寶錢始鑄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據(jù)《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開元通寶的鑄造,開創(chuàng)了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從而結(jié)束了錢幣以重量為錢文的歷史,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zhuǎn)軌。這是繼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貨幣后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板X”,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始終通行開元通寶,五代、宋初均有大量鑄造,清雍正年間兩廣偏遠地區(qū)的市面上還有大量“開元通寶”流通,時清廷特準以“雍正通寶”兌換。而由此開創(chuàng)的通寶元寶幣制,一直流傳了1300多年,袁世凱洪憲稱帝仍在發(fā)行新幣,民國成立后才告廢除。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高祖武德四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guī)范,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開元通寶已經(jīng)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shù)墓πА?/p>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因為開元通寶它鑄造的時間跨域比較大。開元通寶的銅銹也是因為在底下久的原因,發(fā)生的一系列反應(yīng)?,F(xiàn)在關(guān)于開元通寶的收藏,其價格也是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唐玄宗時,詩人鄭虔在其所著筆記《會粹》中就提出此說。說的是當(dāng)時擔(dān)任給事中的歐陽詢向皇帝進呈“開元通寶”蠟制錢樣時,文德皇后無意中在蠟樣上掐了一下,留下一個指甲痕。五代時的凌瑤在《唐錄政要》中即持此說。
“開元”意為“開創(chuàng)安定富裕的美好生活”。南北朝時期成書的道教經(jīng)典有《太上老君開天經(jīng)》。故“開元通寶”制詞,除顯性意義外,尚有隱性意義層面存在。
開元通寶的直徑為2.4到2.5厘米,厚度為0.1厘米左右。目前,這款開元通寶在收藏行業(yè)內(nèi)的價格大概在10元1枚。關(guān)于未來開元通寶的升值空間,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都表示看好。
開元通寶又稱“開元錢”、“通寶錢”,不僅是流通了286年的唐朝貨幣,更加影響中國日后一千多年的錢幣形式,可見這枚錢幣的分量有多重。
開元通寶最大特點是什么 開元通寶錢文字體解讀及鑒賞
開元通寶是唐朝統(tǒng)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而且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開元通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數(shù)開元背有甲痕。錢徑24毫米至25毫米,穿徑7毫米,廓寬2毫米,重約4.5克。“甬”部上筆開口較扁,整個字體顯得比前期瘦長。
開元通寶小平錢能賣到多少錢 開元通寶值得收藏嗎
作為藏家,很想知道開元通寶銅錢值多少錢。關(guān)于開元通寶的版別眾多,有著五花八門的版式,流傳至今令后人珍藏。最便宜的就是隸書小平右桃版別以及隸書小平背雙月,它們的價格只能賣到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