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xù)發(fā)行。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xù)發(fā)行。 1942年,中華郵政發(fā)行“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全套共14枚。面值1角(深綠)、1角6分(橄綠)、2角(灰綠)、2角5分(棕紫)、3角(桔紅)、4角(棕紅)、5角(橄綠)、1元(紅)、1元(綠)、1元5角(深藍)、2元(深綠)、3元(深黃)、4元(棕)、5元(緋紅)。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凸版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
發(fā)行日期:1942.9.15(民國31年)
齒孔度數:10.5-13.5
印刷版別:凸版
圖幅:18.5x22
全張枚數:200(20x10)
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處
抗戰(zhàn)期間,物資缺乏,制版及印刷技術均不夠水準,所用紙張也只能就地取材,種類復雜,可分為土紙與道林紙2大類。土紙1面光滑1面粗毛,顏色不甚潔白﹐系由四川銅梁縣中央造紙廠供應﹐背面有條紋﹐通稱銅梁紙或中央紙﹔另有無紋土紙1種乃中元造紙廠出品,通稱中元紙。道林紙又可分為中道林與西道林2種,國產道林紙系龍章造紙廠出品,故又稱龍章紙,紙質粗松,容易撕損,齒孔起毛;西道林紙為市上舶來品存貨,紙質堅密,光亮潔白,齒孔撕裂不易。1角、2角、3角、1圓紅、1圓綠、2圓各有土紙與道林紙;1角6分、2角5分、4角、5角、僅有土紙;1圓5角、3圓、4圓、5圓僅有道林紙。
出現變體票的情況:
16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細字“16”;
2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3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5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
1元,棕紅,出現一種變體票:桔棕;
1元,綠,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1.5元,藍,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為供應“金圓”面值郵票應急,中華郵政就將印花稅票加蓋郵政標記暫代郵票使用。印花稅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兩種。平版承印廠有大東、大業(yè)、中央、振明四廠;凹版有大東、大業(yè)等不同版別,細微處各有特征可分。
1947,中華郵政發(fā)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加蓋原票為“京烈版”、“港烈版”、“中華版”、“紐約版”等。各地加蓋字樣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別不同,計有河南7種;西川7種;閩浙3種;江西9種;湖南9種;廣西7種;云南4種;甘肅7種;貴州6種;東川3種;廣東8種;陜西4種;湖北4種。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1940年9月20日起,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5分調整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庫存5分票就地加蓋,改為3分郵票,以備搭配5分郵票售用。并定出加蓋格式,規(guī)定「暫作」2字蓋于票面右側,「3分」2字蓋于左側,阿拉伯數字「3」在下端。
1944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重慶中華書局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