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歷通寶是南明桂王政權的鑄幣。
永歷通寶是南明桂王政權的鑄幣。《三藩紀事本末》對此有較為明確的記載:“永明王神宗孫,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歷’,其錢有大小4種。這時的中國正處于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之中。和興朝通寶一樣,是亂世的產(chǎn)物。永歷通寶是南明政府的鑄幣,它在很多特點上都與興朝通寶相似,比如鑄行量大,鑄行時間長,屬于“滇派”風格——錢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體古拙樸素;內(nèi)郭、外郭都較其他錢幣為寬,錢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單一,多為銅幣;鑄工較粗糙,但錢體分量十足。
永歷通寶背壹分,直徑36.8厚度1.5重量9.95g,藏品價格:140元
永歷通寶該錢背面豎列“壹分”幣值,值銀壹分。南明時期,因國家驟亂,銅錢錯雜,物價朝升夕降,難以穩(wěn)定,民眾皆舍銅用銀。該錢鑄工精良,文字勁朗。持手把玩,南明永歷一十六載痛史宛現(xiàn)眼前!由于當時的清軍已經(jīng)入關多年,導致當時社會動蕩,物件不穩(wěn),錢幣不統(tǒng)一。
小“壹分”折銀錢的“歷”字,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四種寫法,分別為廠字頭內(nèi)“雙木一日”、“雙禾一日”、“雙木一目”、“雙禾一目”四種版別(如圖1和圖2),其中以“雙禾一日”、“雙木一日”這兩種版別較為少見。而大“壹分”折銀錢的“歷”字,則多為“雙禾一日”。
永歷通寶背壹分:340元
永歷通寶背壹分(45.86~46.17)*(2.15~2.23)mm 21.17g錢體輕微不平,有修補:680元
永歷通寶背壹分(36.1~36.35)*(1.5~1.53)mm 10.71g:620元
愛藏網(wǎng)正在0元起出售各種古錢幣通寶,有興趣的泉友下載愛藏APP注冊即可了解更多【買賣古錢幣及鑒定真假估價】
永歷通寶背壹分錢幣直徑34.23厘米,重7.13克;背面豎列“壹分”幣值,值銀壹分。由于當時的清軍已經(jīng)入關多年,導致當時社會動蕩,物件不穩(wěn),錢幣不統(tǒng)一,《永歷通寶》存世量稀少,臻品難求,此枚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永歷通寶楷書小平背“工”、“戶”8元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時鑄。永歷帝在廣東堅持十六年之久,于1662年被吳三桂父子絞死于昆明,故永歷錢傳世頗多。
觀永歷通寶銹色: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fā)掘品,一為傳世品?! 】从罋v通寶鑄幣銘文: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征,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
明亡后,其殘余勢力又先后在南方各地建立了小朝廷,史稱“南明”。李定國不敵清軍,擁永歷帝入緬。永歷帝為緬人扣留。順治十八年緬人盡殺南明從官,將永歷帝及其宮眷25人獻給清平西王吳三桂。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因李定國保衛(wèi)桂王永歷政權有功,所以永歷帝敕命戶部、工部、五軍都督府及各道、府,由李定國“留粵輔明”。因此,永歷帝對重兵在握的李定國寄予厚望,“御敕部道都府定國留粵輔明”。
永歷帝在廣東堅持十六年之久,于1662年被吳三桂父子絞死于昆明,故永歷錢傳世頗多。這種風格對后世吳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孫吳世王番的“洪化”諸錢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